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这片跳动着国家科创脉搏的热土上,一场关于“速度”与“精度”的传奇正在上演。
自2018年小米武汉总部扎根起,小米集团便以“人车家全生态”的前瞻视野,为区域民营经济注入澎湃的科创动能。如今,由协会理事单位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小米智能家电工厂的即将焕新登场,预计2025年11月投产,2026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工期即军令,履约即承诺”,项目经理杨帆的声音掷地有声,这是公司“争先文化”的底色,更是对小米“快投产、抢先机”需求的精准回响——一开局,我们就站在了“与时间竞速”的同一起跑线。
面对鱼塘湿地回填“软地基”与雨季施工“拦路虎”,建设团队以“闪电速度”推进项目:中标当晚点亮临建灯光,次日调配资源搭建临时办公区,开工第三天敲定现场平面评审、强夯部署调整及地基处理方案,让“争先”有了生动注脚。
随后,26台强夯设备7天内全部到位,30天完成45万平方米地基处理。从管理破局到竞赛护航,项目团队以总承包管理思维谋篇布局、步步为营,凭借“六比六赛一创”劳动技能竞赛点燃建设热情,筑牢推进根基,项目78天实现主体封顶!较行业常规工期缩短近40%——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项目团队为小米“智能家电产能落地”抢出的关键时间。
而小米也早已做好“协同准备”:提前明确产能目标,划定建设边界,就像为施工“画好了导航图”。当主厂房提前75天移交时,小米的表扬信里写着“这就是三局的实力”,简单一句话,藏着我们“以速度赢机遇”的默契。
“还能再精准一点吗?”这句话,既是项目团队的口头禅,也是小米对“智造工厂”的基本要求——在“追求极致”的道路上,我们从未有过分歧。
智能家电生产线对地基、地坪的精度要求,堪比“在针尖上跳舞”。项目建设者们拿出“绣花功夫”:20343个夯点,每个都要反复核验最后两击的夯沉量,直至100%达标,最终让地基承载力稳稳达到110千帕,有效保障主厂房地坪“零开裂”;精平地坪时,用“毫米级”标尺丈量,让100米范围内的平整度误差不超过4毫米,远远优于行业标准。
最考验技术的42米跨度钢架梁吊装,测量团队融合GPS定位与全站仪技术,像“穿针引线”般将钢结构精准就位,误差死死锁在3毫米以内——这不是简单的建筑施工,而是为小米“极致智造”量身打造的“精密底座”。
小米则用“产品思维”为工程“划重点”:提前列出生产车间“家电承接移交标准”“承重强度要够硬”的清单,甚至针对研发实验室,特别要求增加地面防尘处理。当项目团队按这些标准优化工艺后,小米的工程师们现场核验时笑着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工厂!”——这份认可,是双方“以精度保品质”的最佳证明。
“建一座工厂,更要谋长远发展”,这是我们在项目启动时就达成的共识——从建设安全到绿色运营,双方的目光始终盯着“未来”。
面对多工序交叉、多分包协同的复杂场面,项目团队扎实推进“网格化安全管理”,把整个厂区当成“精密棋盘”来规划:将工地划成5个核心网格、34个次级网格,明确三级责任人,哪怕跨网格作业,也要提前申请、协同管控,确保安全“零死角”。
项目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工厂的“基因”:主动提出借鉴小米汽车工厂的经验,在屋顶预留太阳能光伏板安装接口,规划雨水回收系统,甚至细化到车间照明的节能标准。从鱼塘湿地到产业标杆,我们与小米目标一致:这座工厂不只是“生产家电的地方”,更是“绿色智造的样板”。
站在工地现场望去,这座即将轰鸣运转的智能工厂,不仅是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的关键一环,更是我们“理念同频、目标同向、行动同步”的生动缩影。